
(本文所有圖片,全部來自網絡,感謝原作者,如侵犯您的權利,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。圖片與內容無關,請勿對號入座)
造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,因為它在文明的傳播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“載體”,當紙張還沒被發明之前,人類需要記錄信息時通常都刻在物體的,比如西方人刻在泥板上或石頭上,東方人刻在甲骨上,青銅器上和竹簡木牘上。對比可以發現,這些文字載體都極不便攜,阻礙了信息的傳播,因此造紙術應運而生。

總結東西方的發展歷程,確定世界上有三種不同的造紙術,也就是小編在上文中提到的中國造紙術,古埃及造紙術和瑪雅造紙術。其中,古埃及的造紙術最古老,距今5000多年,也就是莎草紙,是一種利用莎草根莖拼接而成的紙,類似于我國古代的竹簡。中國造紙術是東漢時期蔡倫的發明,距今約2000多年,雖然也比瑪雅造紙術晚,但是實際效果最好,因為瑪雅造紙術就是用樹皮造紙,這種方式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和反復試驗,發現造紙效果極差。

專家們表示,瑪雅造的樹皮造紙并不難,首先要準備一些樹皮,通常是一些纖維豐富的樹木種類,接著再把樹皮扒下來;然后,把樹皮放在水中浸泡15-30天,如果是夏天浸泡時間就短,如果是冬天浸泡時間就長,最關鍵的是加入草木灰,能起到分解樹皮的作用。再然后,把浸泡好的樹皮放在陶器中加水持續煮沸10個小時左右,等基本煮爛之后再用木棍或石塊將其搗碎。此時,造紙工程也基本完成了一半,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搗碎的樹皮繼續加熱熬成漿糊,最后把樹皮漿糊鋪在石板上,置于太陽下暴曬,等曬干后就得到了紙張。

第一:樹皮紙太厚,這也是它顯而易見的缺點。在實踐過程中,專家們也盡可能的想把樹皮紙做薄,但是最薄也都有2毫米厚,相當于現在普通A4紙20多張的厚度,即便如此瑪雅樹皮紙還是很容易碎裂。因此,專家們估計當時瑪雅人制作的樹皮紙,保守算也有3-5毫米,而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已經不能稱之為紙了,而是紙板,不具有紙張的便攜性。
第二:樹皮紙不具備柔韌性。柔軟是紙張的基本特性,這樣可以翻折,但是瑪雅人的樹皮紙就做不到這一點。上文中提到,瑪雅人樹皮紙更適合叫做“樹皮板”,因為制作出來之后都是一塊塊的,而且每一塊面積都不大,也就記錄不了太多內容。因此,瑪雅人的樹皮紙更像是最早的泥板。
第三:樹皮紙原材料單一。相較于古埃及的莎草紙和中國的漿紙,瑪雅人的樹皮紙受到了極大的資源限制。莎草紙來自莎草,這種植物生長周期短,不會存在不夠用的情況,而中國的漿紙只要是富含纖維的植物都可以造紙,比如麥秸桿,野茅草和竹子等。瑪雅人做樹皮紙,每年都會消耗大量的樹木,但樹木資源是有限的,另外樹木的生長周期也長,因此也就阻礙了樹皮的長期使用。

對比三種造紙術,古埃及莎草紙和瑪雅人的樹皮紙都被歷史淘汰了,只有中國的造紙術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傳承至今。由此可見,中國造紙術是最厲害的,不過我們也不能妄自尊大,還要繼續再接再厲,在不久的將來研究出更加優秀的造紙技術。
參考資料:
《紙的文化史》作者:[德]羅塔爾·穆勒,出版社:廣東人民出版社
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,本文撰寫:特約歷史撰稿人:劉立江的